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如果此时发动价格战,在保证质量及服务的情况下拉低价格,还在对手处于观望状态时快速抢占份额。此时价格战发起方往往就是最后的赢家。所以小米率先启动,以299元的价格打得其他厂商措手不及。
处在相似价格区间的还有天猫精灵,阿里面对对手的打出了更为强势的一张价格牌。当你进入天猫精灵的官方旗舰店,首页banner是天猫精灵双11购物狂欢节只售99元的促销广告,通过400元补贴券的形式给到普通顾客以优惠,这仿佛是又重现了当年滴滴的快车券一样的策略,同样是变相的价格战,不过是以补贴的模式。
天猫精灵的成本肯定是远远高于99元,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套营销上的组合拳,拿出天猫精灵,价格狂砍400元做促销,赚眼球,赚人气,对于普通用户赚钱的还可以是捆绑的其他消费。在乎价格战背后利益的不仅是天猫淘宝购物的消费,还有用户对其语音助手的使用黏性。
不难想到,此时开始要进入的厂商,选择定价的空间要比之前小了很多,获得利润的空间更是少之又少。现在的市场上,定价较高的厂商,比起天猫精灵的月销量过万,出货量已经可以堪称惨淡了。
不过如果真的打起价格战,用户还是受益的一方。投入低价产品,让普通用户也接触到智能产品,培养用户形成语音交互的习惯,并且同时在用户的反馈中改善用户体验,这对新兴行业开拓市场建立广泛的用户群体是一件长期有益的事情。
价格战下传统行业生存前景堪忧
如今,智能化升级是传统行业无法避免要接受的事实。摆在传统行业面前的选择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条路是厂商联合巨头维持自有品牌,比如,音响巨头Sonos10月在纽约发布了智能音箱Sonos One。Sonos的智能升级不得不采用Amazon或者Google的系统,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即便如此,从国内价格战的趋势来看,天猫精灵的促销只是价格战预演的号角。此时的国内智能音箱市场收获红利的窗口已经几乎被占满了,高端品牌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图为Sonos One
第二条路就是厂商联合巨头推出合作品牌。传统的音响厂商比如JBL(被三星收购)和哈曼卡顿以及曾报道过的硬件厂商Anker都搭上了巨头的船,试图以合作的方式升级到智能音箱。
JBL在2016年就和京东联合推出JBL Go Smart音箱,在今年5月份微软联合哈曼卡顿正式发布了Invoke的Cortana智能音箱定价1330元,之前报道说10月22日开售,这类产品的销量还是要打问号的。另外比如Anker也和亚马逊合作与Alexa对接做类似于Echo Dot的产品,但是由于Amazon生态策略的调整,这类产品存活下去也非常困难。
图为微软联合哈曼卡顿推出的Invoke
如果没有巨头愿意合作再挤入市场红海,而价格阴影下无法自行进行产品升级,在被市场淘汰的阴影逐步逼近后。传统音响类厂商被迫选择第三条路,很有可能无法维持或者合作品牌,只得沦为智能音箱厂家的代工厂。所以,这不仅涉及到小企业比如国内众多的中小蓝牙音箱厂商,它们在智能化时代来临后是非常危险的,传统专注音响行业的巨头也应该进行一些思考,如果没有及时的做出调整和转型,未来的前景堪忧。
-end-
加入声学在线:hr@soundonlin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