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的时候,vivo 将品牌的副标识由“Hi-Fi and Smart”改成了“Camera & Music”,小小地分析一下的话,不明觉厉的 Hi-Fi 变成了人人都需要的 Music,虚无飘渺的 Smart 变成了更加具象的 Camera,毕竟这个年代,小米都很少提性能发烧,音质发烧的受众就更小了,而 Smart 则很容易让人想起“杀马特”。
这种品牌认知的改变也许是一种大势,相比于宣传什么 25W 的充电功率,远不如充电 X 分钟,通话 N 小时来得好。蓝绿两家这些年的思想转变很明显:大众的,适众的,才是好的。
产品理念变了,才有了逆光人像
蓝绿二厂能在市场上崛起肯定不是偶然的因素,比如人们谈得最多的是他们在渠道和营销上的巨大能量,但是更少被人提及的是他们的产品策略,以及背后巨量的市场调研工作。
前面说到他们的营销思路是“大众的,适众的,才是好的”,实际上,产品研发定义上,vivo 也有类似的想法。在 X20 的升级版 X20Plus 上市前,vivo 的产品经理分享了为什么要做逆光人像,随后爱范儿又挖掘了更多的信息,知晓了背后的 vivo 拍照认知团队。
各个手机厂商都会有大小不一的拍照团队,比如之前就有传言说苹果有 800 人的拍照研发团队,这都快抵得上一些二线手机厂商所有的手机研发团队人数了。这些工程师们会根据各种场景进行测试,利用各种数据标准来评判拍照效果的好坏。
正如手机性能和跑分是手机体验的基础,但不是手机体验的全部一样,手机拍照也是类似,镜头,影像传感器固然重要,但是看看前几年一到拍夜景就乱飙 ISO 的某日系大厂手机就知道,堆拍照数据之外,还应该有更多人为的影响因素在里面。
简单来说,vivo 对于拍照的认知是,在数据和硬性指标之外,人性化和观感也很重要。前者理性,后者感性。当感性指导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就要小心了,这个时候的决定很可能是错的。
为了防止矫情的感性犯错,针对拍照,vivo 建立了两个决策点,分别是由专业摄影师和评测专家组成的拍照认知团队,以及消费者认知和需求调研。前者是从专业摄影师的角度给拍照工程师建议;确立照片的审美性,而消费者认知和需求结果,则能够确定大众审美的适度范围。
在纸媒和网媒做了十多年的影响产品评测、然后还做了几年广告摄影师,现在李卓的新身份是 vivo 图像认知团队的一名核心成员。看起来他的身份是从一个“吹毛求疵”的人,变成了需要应付“吹毛求疵”的那个人,但是在采访中,李卓说:
“其实我还是那个吹毛求疵的人,变化的是我的位置。过去是在外面讲,现在是在内部讲,其中影响力和驱动力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 HDR 的影调,工程师很擅长调试和代码,但他们对影调是没有完整概念的。我现在可以和他们坐在一起,一点一点去优化,不同的场景,有没有人物,一样一样来,直到效果满意为止。这是以媒体身份很难做到的事情。”
(X9s 逆光风景)
(X20 逆光风景)
在没有人像的上面一组样张中,X9s 和 X20 的差距并不算大,主要是 X20 的色彩更浓郁,影调更讨喜一些。这种观感的差异,决定性因素就不是参数了,而是李卓作为摄影师所说的“影调”。
身为理科生的陈曦,学的是生态学,非常关心环保,户外工作和户外摄影是他的常态,他的足迹踏遍了全球五十多个国家。而入职vivo 对于他,打个比方说,就像站的地方是技术和艺术的十字路口。他对爱范儿表示,有人说技术的最高境界是艺术。作为一个理科生,发自内心热爱摄影的他觉得现在的工作就是技术与艺术之间最好的平衡点。
(陈曦摄影作品)
具体到对于逆光人像的理解,陈曦是这么说的:
“逆光人像就是在大光比场景里,既能让人物突出,又能记录下环境足够的细节还原氛围感。在技术上,逆光人像要突破手机摄影本身的局限,用多张采样的技术记录大的动态范围。而在情感上,我们希望能让手机拍下当时的眼之所见,又能符合每个人对于逆光场景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