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模型的完善、处理器计算能力的提升、网络传输能力的扩展,以及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大数据积累,不同于上个世纪的前几波人工智能热潮,这一次人工智能已真正走向成熟,不但在多个垂直行业实现了对人类智能的碾压,而且正逐渐形成事实上的工作替代。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智能革命"的时代,已经成为共识。
这也同样意味着,如果能抓住人工智能机遇,华硕就能像当年进入PC市场一样,有机会打开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如果说,整个工业革命实现了人类体力的无限扩展,那么,人工智能则将实现人类智能的极度延伸。在施崇棠看来,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所有人的学习、工作、娱乐、健康、购物、社交乃至更多场景。
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的产业链都需要围绕着消费者展开,根据他们的需求实时提供产品与服务,乃至上游的设计、生产和供应。整个产业链环环相扣的设计思维及生产思维,都必须全部翻新。
施崇棠希望,小布最终能走进千家万户,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连接用户与智能的一个关键入口。
4
现在的问题在于,小布能承载这个艰巨的目标吗?
领先半步,是先驱;领先一步,就有可能成为先烈。华硕此时推出家庭服务机器人,固然能占据先机,但也意味着更大的市场风险。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如火如荼,全球至少有超过50个国家正在发展机器人产业。但直到现在,发展更快、市场更大、应用更广的,依然还是工业机器人。
据第三方机构数据,截至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已突破132亿美元,在2017年的前三个季度,仅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就达到9.54万台,同比增长69.4%。
与此对应的是,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形势却要复杂得多。
目前,市场上的服务机器人可谓五花八门,价格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形态、功能各不相同,但其中的绝大多数产品,直到现在,对用户来说也只能算作是一个"高级玩具"。
其原因在于,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和环境都更加简单,更偏向重复性的准确劳动,而且其成本收益比很容易核算;而服务机器人需要直接服务用户,既需要频繁的、复杂的交互,也充满随机性,还需要适应各种不同的要求。
在还未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当下,服务机器人的实用性,还受到着极大限制。
而且,在现实的情况中,"家庭机器人"大都是通过语音和触摸为主的人机互动,来完成用户个性化需求,但受限于技术,大多连基本的问答交互,都还不够完善。
小布能否带给用户新的观感?
5
表面上看起来,小布的功能与其他的家庭机器人颇为接近。比如通过语音与用户交互,通过语音控制来播放音乐、视频,实现远程家居监控等等。
但在这些功能背后,每一个细节其实都蕴含华硕深厚的技术实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小布最吸引人的功能:跟随模式。只要开启这个模式,它就会滚动底轮,像"小跟班"一样跟随家人行动。
这个看似简单的功能背后,包含了大多数厂商都难以企及的电脑视觉及人工智能技术。
这个过程,首先需要对目标进行持续的、准确的识别,其次,要对跟随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实时辨别,并对各种障碍完成规避。
这个领域的一个关键技术叫SLAM(实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它的目标是将一个机器人放入未知环境中的未知位置时,让机器人一边逐步描绘出环境的完整地图,一边针对移动目标,实时构建和调整自己的移动计划(Path Planning)。
自1988年首次提出,很多全球的顶尖机构都已对SLAM展开深入研究,但直到现在,依然只有少数公司能其产品化。
其原因在于,定位需要用到地图,但地图又需要机器人的位置估测来建立,这就形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悖论问题,需要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和智能演算才能解决。
而放到现实的环境中,问题还更加复杂。
对机器人来说,你的家远远比你所想象要复杂得多,一般人眼中再正常不过的很多事物,都会对它形成干扰。
比如,在深度摄像头(RGBD Camera)的深度影像中,黑色皮制沙发椅很容易看不清楚;
比如,玻璃、镜子、金属等材质,都可能让深度影像出现大量的杂讯;
比如,家用电器的摆放与开关都会对家庭的磁场环境产生影响,对机器人的电子罗盘产生干扰,造成感测器资料错误,使相关的演算法失灵……
每一个问题,都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不断修正算法、反复校正参数、重新设计结构、调整功率模型,才能一一克服。
也正是因为如此,绝大多数的家庭机器人都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不敢做,也做不到实时跟随。